十一小长假马上要来啦,你是不是早就决定好去哪里浪了?不一样的风土人情,不一样的城市景观都是吸引我们前往的理由。
十一小长假马上要来啦,你是不是早就决定好去哪里浪了?不一样的风土人情,不一样的城市景观都是吸引我们前往的理由。
然而,越来越多的人发现,不少城市越长越像,独具特色的标签正在消失外。尤其是夜晚霓虹灯一开,红红火火,恍恍惚惚,城市间的相似度直线飙升。
01.城市“撞脸”还不算完,如今奇葩、丑陋的建筑也是一抓一大把,多少人抱着看美景的心,却看到了“惊世骇俗”的景象。
比如,因福、禄、寿三尊“神像”而闻名的北京天子酒店,关键这还不是真正的雕塑,里面确实还住着人。传说,寿桃上那两个洞是这个酒店最贵的房间
带着“腿毛”的苏州阳澄湖生态馆。我们都知道阳澄湖的特产是大闸蟹,但是设计师,你有必要这么诚实吗?
无独有偶,河北白洋淀荷花大观园盖的金鳌馆,被世界纪录协会授予世界最大的鼋型建筑世界纪录证书,但我的内心只有两个字:丑拒。
不仅如此,就连时尚时尚最时尚的上海,也有丑到让人没眼看的沙雕建筑。它就是上海LV大厦,没错,是LV、LV、LV!造型如同笨重的雪地靴,实在看不出一点LV的气质。
02.当今城市里那些建筑,要么丑出天际,要么奇葩到无人能敌,或者干脆山寨外国建筑。
回看中国的古建筑,北方的园林大气雄伟,南方的庭院小巧精致,各地有各地的特色,各地有各地的美。
怎么到了现代,对建筑的审美就集体缺失?说好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传承呢?
要知道,中国古建筑体系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萌芽,沼泽黄土穴居生活使干阑式和木骨泥墙建筑开始出现。
而中国古建筑中最为有名的“木式架构”也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,到了商周时期得以完善,秦汉时期定型。
千百年的传承,中国古建筑早已是世界原生六大古老建筑体系之一(其余为古埃及、古印度、古西亚、古希腊与罗马、古拉丁美洲),成为在世界建筑史中最独特且最能彰显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。
在古人眼中,每处建筑都是有思想、有寄托的,因此,我们后人往往能从中发现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。
“天人合一”的建筑价值观
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地位的一种意识形态,对建筑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, 它左右着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技术(形)和建筑营造制度(制)。
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,因此我们能看到中国古建筑和自然环境往往是相融相合的, 借助于自然环境, 以构成视野广阔、富有生气的画面。
于是在中国古代,城市住宅和古典园林也追求闹中取静的田园生活,不能归隐山林,就把大自然搬到自己家里来。
无论是曲折的池岸、弯曲的小径、自由多变的假山, 还是点缀其间的亭、台、楼、榭,设计师一方面模仿大自然的环境, 另一方面,又加入了很多人为的再创造,天机灵运、随时而迁, 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天然图画。
比如,承德避暑山庄,是清朝的夏季行宫,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,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,因山就水,顺其自然。
强调“实用”的理性精神
除了“天人合一”的儒家思想,古代建筑同样强调“实用性”,以“颜值”作为基本要求,创造出便于人们生存、生活的空间。
例如,“四水归堂”,是北方四合院常见的风水格局。通常是由四面墙或房舍围成,中间留有天井。
下雨时,雨水从屋顶内侧坡,从四面流入天井,“四水归堂”因此得名。这样的设计,不仅有利于室内的采光,还避免了“过堂风”,更充分地利用了物理空间,使建筑整体看上去美观舒适。
同时,对古人而言,法度、礼制不可忘,既要守“礼”,又要便于生活,怎么做呢?
于是,我们便能看到中国建筑多采用匀称的平面布局,以中线为起始,所有组织均根据中线得以发展,布置秩序为左右分立。这种绝对匀称、庄严方正的组成结构,既恪守礼制,又能使建筑群浑然一体,又不至于割裂。
梁思成在《中国建筑史》中提出:“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,在建筑上,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,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?!?/span>
今天,我们讨论中国古建筑,并不是说当代建筑要一味的仿古,每个时代应该有每个时代的特点,但建筑应该成为天地间的无字之书,诉说一方风土人情,而不是在社会的进步中,丢失自己的审美。
(PS:如果你心中也有丑到不要不要的建筑,欢迎文末留言,没准还能收到惊喜小礼物哟!)